看完本篇可以學到:
價內價外選擇權
對買方來說,選擇履約「比較划算」的就是「價內」,「不划算」的就是「價外」。選擇權就是一個訂金的概念。他可以讓買方選擇在一段時間之後決定「是否履約」。
買方(買CALL):當市價高於之前約定的履約價,買方可以選擇要求賣方履約,用約定好的便宜價格賣給他,然後再到市場上去拋售賺取價差。此時,對於買方而言,選擇履約是划算的;反之,當市價低於約定價格,買方幹嘛花這個冤枉錢和供應商買?直接在市場上買不就得了?所以選擇履約就是不划算。
買方買Put的話,就是完全相反的狀況了。用農夫與供應商當案例,當市價低於之前約定的履約價,農夫肯定會選擇用約定好的價格賣給工廠,而不會放棄這項權利,因為這時候選擇履約是划算的。但如果到期後的市價高於之前約定的履約價,為了要賣個好價錢,農夫就會選擇不履約,直接在市場上出售,此時,選擇履約就不划算。
買CALL買PUT小總結:買權履約價越低越划算(可以買得便宜),賣權履約價越高越划算(賣得貴),而所謂的價內,就是比較划算的一邊;價外就是不划算的那一邊。
以上案例參考統一期貨官網說明 https://www.pfcf.com.tw/
時間價值是什麼?
時間價值就是未來達到履約價的『機率』,轉換成『價格』來表示
選擇權價值=內含價值+時間價值 (看這篇有更詳細 選擇權價值 說明)
內含價值比較具體好懂,假設選擇權標的是股票,目前的市價是100元,選擇權買方買履約價500元的買權(Call),如果立刻履約,那麼相較於市價510元,你可以用500元買進這檔股票,等於中間有10元的價差,這個10元的價差就是內含價值。
所有選擇權於結算前都有外在價值:所以實務上,你會發現,在到期之前,履約價500元的買權,市場上的市價正常情況下都會高於10元,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這是因為還沒有到期,所以市價「有可能」更高。
例如,一張彩券在還沒有開獎之前,買方『有可能』中頭獎,所以這張彩券是有價值的。當然彩券和選擇權還是有些差異,彩券在開獎之前的價格都不會變,但是選擇權卻會因為越接近到期時間讓他的時間價值『遞減』。
這個道理不難理解,假設還剩下一個月的時間,股票要上漲5元的機會比較高,還是剩下10分鐘股票要上漲5元的機會比較高?答案當然是前者,也因為時間越久,可能性越大,所以時間價值也就越大,而且會呈現『越接近到期時間價值消失越快』的現象。
圖片來源統一期貨官網 https://www.pfcf.com.tw/
選擇權權利金報價
選擇權單位是『口』,大家說1口『17500的PUT』其中17500就是履約價。可以透過履約價來判斷這口選擇權屬於價內、價平或是價外。
T字報價表中間就是CALL和PUT的各履約價。
T字表中直欄『成交』即是列出選擇權權利金報價。權利金x50就是買入這口選擇權需支付的台幣金額;反之,也代表選擇權賣方賣出這口選擇權能收到的金額。
報價查詢
Yahoo的期權查詢頁面比較可惜只有當日的報價資訊,無法往前查詢。
HiStock的版本就有當週選合約含過往幾天的資料可以查詢囉。
台灣期交所的選擇權每日交易行情簡表提供的資料最多,可以往前查詢的日期也最多,但缺點是資料幾乎沒經過整理,可以查到很多資訊但不好閱讀,對新手不夠友善。